耿(老)林莽点评文景散文诗
读画《狼牙山五壮士》
文景
脚下是山,
是弹洞,血,不倒的小草。是破碎。是祖国。
地球不转了。小鬼子狼着牙登上了中国的山。气吞山河,横扫千里。
望了望天边,天边有一抹霞,一抹血;一朵白云,一朵干干净净的白云。
然后就跳下去了。大山接纳了他们,他们原本就属于山。
枪呢?
他们手里,他们手里的枪呢?
临走时全给粉碎了:
未来的手里用不上枪,不需要枪。
去挥动银锄
或
点击鼠标。
(选自《手里的河山》)
【耿老点评】
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,是尽人皆知的。这是一章读画诗,如果将画面上的人和景照本宣科地复述一遍,恐也没有太大的意义。文景深谙散文诗的文体特色,仅取画中点滴,以碎行式的组合,勾勒出了人物当年的心态和感情,这便有了新意,这便显示了散文诗以少胜多、用暗示和隐喻启发人们思考的独特优势。
简洁,简洁是散文诗的一个“法宝”,是她区别于散文的繁琐叙述手段的特色所在,你看他怎样展示狼牙山的“当年”:“是弹洞,血,不倒的小草。”已然交代了战争的大环境。一句“不倒的小草”便是五壮士精神的概括,还需要直接去描绘吗?“是破碎,是祖国”,五壮士“宁为玉碎”的壮举正义为了祖国,这六个字包容的内容,够丰富的了。
“望了望天边”这一段尤具诗美色彩,是回视当年壮士们心态的点睛之笔。“一抹霞,一抹血”,霞即是血,血即是霞,壮士之血似霞一般美,便是她的潜台词。“一朵干干净净的白云”也非闲笔,这白云,这干干净净,都是壮士精神,其灵魂之高洁的颂歌。
“枪呢?”这个细节的出现引出了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:“未来的手里用不上枪,不需要枪。去挥动银锄,或,点击鼠标”五壮士的牺牲正是为了换取人民和平生活的未来,这是诗人思想深度发掘的成果,很是出色。我想,在散文诗中强化理性思考的能量,而又不取枯燥说理的方式,文景的这章读画诗,提供了成功的范例。
2014,2,23
农民三弟
文景
三弟站在土炕前,微笑着,黄黄的牙。
城里哥几个,围着弟弟做的满桌的盘子摞盘子的生猛海鲜,微笑着,白白的牙。
哥几个,按座次坐,微笑着,白白的牙;
三弟弟,无座次,炕前站着,微笑着,黄黄的牙。
“今年大丰收,苞米收了五千斤!”三弟弟散开满脸皱纹报捷似地说。整整一个上午他只说了这一句话。我把伸向绿叶的筷子收了回来,心里惊颤地想:啊!不抵城里哥几个一个月的钱……
猛然,窗外的狗叫了起来,三弟弟抱着满盆骨头跑了出去。
他跟狗滔滔不绝。
哥几个微笑着,白白的牙。
三弟弟微笑着,黄黄的牙。
(选自《手里的河山》)原载 2011年第4期《散文诗世界》
【耿老点评】
《农民三弟》是文景散文诗中比较独特的一章,他基本上取“写实”的手法。应该说,这并非散文诗常用,或亦非其擅长的手法,因为其约束性、限制性较大,要难脱出“实”的窘迫。然而这一章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我觉得其主要经验,在于源于实而不拘泥于实,尤其是,不取散文式的如实铺叙,而以“取其一点”的精巧,展现了一个朴实农民的本质特征。他的形象,姿态,一举一动,都显示了农民的精神特色,那种老实巴交,那种善良,那种满足于现状的“守拙”和“安分”。
“三弟站在土炕前,微笑着,黄黄的牙。”仅此已足够。没有任何一点修饰和装点,神态毕现,“黄黄的牙”成为点睛的一笔。而且,形成了一种首尾呼应,到了诗的结尾,他写道:“哥几个微笑着,白白的牙。”和“ 三弟弟微笑着,黄黄的牙。”这牙的颜色,竟然成了昭示城乡人的一个“关键性”的对比,既简洁,又鲜明。我以为这是深谙散文诗表现手法的一个例证,善于扑捉最典型的意象或细节,常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最经济的表现效果。
我以为这章散文诗的价值,除了上述善于以最简洁的细节,精巧地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以外,还在于通过如此平常的“聚会”,将城乡人的精神面貌的差异,仿佛毫不费力地自然呈现了出来,可以说是“得来全不费工夫”,这一点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。这样一次城乡兄弟的日常聚会所能引发的人们的深思,比起诗的表面所陈述的“平常事”要丰富得多,也深刻得多,或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|